北京在线 > 教育 > 正文

北京十一学校4359个学生有4359张课表:校长李希贵解读个性化教育

更新时间:2019-03-09点击数:文字大小:

在北京十一学校,平均每80名学生就配备有一名咨询师,全校还有一个咨询中心和一位总咨询师。这些咨询师能为教学班的班主任提供专业建议,平时也会定期给学生开大课。教育顾问则负责“有重大问题的学生”和“学生的重大问题”,每个年级一位,学校还设有一位总教育顾问。

一个学生在数学三班里是课代表,属于“优秀员工”;但在汽车设计班里,他可能就是个普通的 “学徒工”。在体验不同角色带来的心态变化中,学生有机会慢慢发现真实的自己。

学科教室应该成为“创客工场”,在每个学习环节上为学生赋能。之所以要建设学科教室,号召学生走班上课,就是因为我们发现在一个教室里无法组织适合所有学科学习的教育资源。只有动起来、活起来,才能让每个学科需要的各种资源介入学习过程。

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始终在思考一个问题:究竟哪些育人模式和环节更能产生教育效益?

回答这一问题得回溯到九年之前。2010年,北京十一学校开始推进以选课组班为主要教学组织方式及育人模式的改革尝试,把大量的人力、物力、精力和资源汇集到各个新创建的学科教室,同时探索个性化教学,全校4359个学生,就有4359张课表。

近日一场演讲中,李希贵就分享了近十年来,北京十一学校到底如何在学科教室里开发教育价值,培育核心素养的。让我来听听李校长的解答:

发现真实的学生,找到教育的起点

学科教室和教学班的出现,意味着要打破传统行政班的架构,很多新问题接踵而至。比如,没有行政班之后,作业怎么收缴?运动会怎么开?通知怎么下达给学生?召开学生大会如何划分区域?用原来的思维考虑这些问题,似乎是很麻烦,但换个角度看,这些问题其实都是新的教育机会。

比如,原来我们通过课代表收作业,现在变成学生交作业,培养了他们的主动性;原来我们通过班主任下达通知,现在变成学生从屏幕或各种信息渠道找通知,培养了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所以从事教育工作,一定要避免用昨天的方式解决今天的问题,避免路径依赖。

不过,教学班毕竟和行政班不同,学校不再把它当成一个集体来评价,也不再以针对学生的管理行为作为评价指标,这带来了一些良性变化——教学班的班主任不像过去那样,常常因学生犯错而勃然大怒,这个角色变“安全”了,他们跟学生的关系也融洽了许多。当师生关系逐渐平等,老师就有更多机会发现真实的学生,从而找到教育的起点。

为了让教育资源分布在离学生成长最近的地方,我们还改变了以年级为基本单位的管理及教育结构——将教学班主任和学生置于核心,他们周边分布着由咨询师、教育顾问等组成的支持系统。

如今在北京十一学校,平均每80名学生就配备有一名咨询师,全校还有一个咨询中心和一位总咨询师。这些咨询师能为教学班的班主任提供专业建议,平时也会定期给学生开大课。教育顾问则负责“有重大问题的学生”和“学生的重大问题”,每个年级一位,学校还设有一位总教育顾问。

很多教育工作者干了一辈子,都有一个感觉:校园里,往往管理过度,教育却不足。这就是因为什么都让老师管,管得太多了,反而把学生推得越来越远。所以管理结构应该变,需要变。

从关注森林,到关注每一棵树

学科教室体现的既是教育空间和结构的变化,更是育人理念的转变——从关注班集体到关注每个学生,打个比方来说,就是从只看到一片森林,到看到每一棵树木。

在传统的以班主任为主的教育体系里,学生很容易受到班主任的影响。在我以前工作的学校,有位全国模范班主任是教化学的,每年高考填志愿,他的班级里70%的学生报考化学专业。这种影响太大了,但它的背后其实存在一定风险。试想,这些学生到了大学之后,如果没能遇到像高中班主任这样的老师,可能会发现化学其实并不是他的最爱,自己可能只是喜欢那个老师。所以,教育工作者要避免把学生全都培养成和自己一样的人。

北京十一学校就特别关注在统一的教育纲要和核心素养目标下,为学生创设多元的教育环境。现在,每个学生每学年都会在七到十个学科教室里学习、生活,比如物理一班、数学二班、化学三班、戏剧班、数据库班等。当学生在这么多不同的教学班里学习和成长,每个老师都对他进行了平行教育,并施加了自己的影响。

而且在不同的集体中,学生本身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比如一个学生在数学三班里是课代表,属于“优秀员工”;但在汽车设计班里,他可能就是个普通的 “学徒工”。在体验不同角色带来的心态变化中,学生有机会慢慢发现真实的自己。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在慢慢锻炼适应不同集体的能力。现在有些年轻人进入职场后,只能适应一个单位的环境,只会干一个岗位的活,只有一种职务定位。所以,学校希望学生们能在不同的学科教室里,学会适应多种环境和多个岗位,挖掘更丰富的自我定位。

欢迎您关注去哪学(qunaxue_shanghai),随时领取中小学学习提分建议与知识考点干货资料。

学生喜欢的地方,才会产生教育效应

这些学科教室到底需要为师生做什么?首先,这些教室要帮助老师们设计真正的学习任务,让教走向学,最终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要实现从教走向学,有两个维度很重要。一个是学生的自主性,另一个是设计学习任务认知的复杂性,而学生的自主性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认知的复杂性。

过去,很多老师会抱怨学生只是在应付作业,缺乏思考,这是因为老师还是基于“技能”“概念”等层级给学生设计学习任务,而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主要做的是“回忆”和 “再现”。当老师设计的学习任务停留在提取信息和理解的层面,也就不可能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自主性就比较受限。

因此,只有在“问题解决”和“思想创造”这样的高层级给学生设计学习任务,才有可能激发他们的自主思维,使他们把单纯的“学”变成 “搭积木”。我认为老师应该利用学科教室,在学习任务中设计一些认知的复杂项,比如说给曹操写墓志铭;又如不借助任何辅助手段,用八分钟向母校五六年级的学弟学妹讲述《西游记》的故事等。

其次,这些学科教室应该成为“创客工场”,在每个学习环节上为学生赋能。之所以要建设学科教室,号召学生走班上课,就是因为我们发现在一个教室里无法组织适合所有学科学习的教育资源。只有动起来、活起来,才能让每个学科需要的各种资源介入学习过程。

在北京十一学校的各个学科教室里,有大量的仪器、药品、图书、移动终端和各种工具。最特别的是,老师们都在这些教室里办公,这就使教育效益的产生有了无限可能。

过去,学生们上课要做实验,这节课需要什么仪器、药品,老师就摆上什么,做完就收掉了,这个学生有这种需求,那个学生有那种需要,对不起,没法儿全部实现。但今天,我们的化学教室里,已经完全有条件按照每个学生的不同进度,开展不同的实验。因为教室里摆放着整个学年实验课程所需的所有药品、仪器、图书资料等,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进度,开启不同的学习路径。

我们希望教室成为学生最喜欢的地方,如果他不喜欢自己天天待的地方,怎么会发生教育的功效呢?回忆学生时代,总有一位老师影响着你,特别是在中学时期成长得很好的学生,一定有一位好老师影响了你。但是今天,我希望有这么一间教室或者一间间教室,也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版权申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本站为非营利性网站,部分图片或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如果无意中对您的权益构成了侵犯,我们深表歉意,请您联系,我们立即删除